中国央行胆子应小一点
中国经济要恢复快速增长,信心很重要,但风险意识也不能忽视,对决策层来说更是如此。中国央行胆子应该小一点。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23日在央行网站上撰文《坚定不移地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一季度货币信贷的高速增长表示了肯定,称要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易纲在文中提到了一季度信贷增长的情况,即新增贷款在1月份创下1.62万亿元的历史新高之后,3月份再创1.89万亿元新高,整个一季度新增贷款达到 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这几个数字中的每一个都被业内人士呼为“天量”,但在易纲看来仍在“适度”之列,可见“适度”的弹性之大,几乎要让人觉得“适度”本来是没有“度”的。
其实中国政府对于今年的货币增长是确定了一个量化标准的,那就是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幅作为全年货币供应量的总量目标,即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
按说这个目标都有过于宽松的嫌疑,因为它建立在GDP增长8%和物价上涨4%的目标之上。不过即使将它当成一个合适的基准来判断,一季度的货币供应量也明显过量。据统计,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6%。而3月末,M2同比增长25.5%,为1996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
易纲说,在金融危机情况下的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利大于弊。他详细列举了四个有利的方面,对于弊端只是一笔带过,称“要考虑信贷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目前已经出现的情况是“过快增长”,而不是“较快增长”,它带来的可持续性问题和潜在负面影响有可能已经压倒其好处,应该成为决策者关心的首要问题。
中国要实现“保8”的目标,GDP在今后三个季度应该加速,货币信贷供应应该同步增长,但是一季度的超速增长已经限制了其增长空间。如果信贷大幅收缩,经济增长势头可能受遏制,这就是持续性的问题。而如果继续开闸,则会带来滞胀威胁,这就是可能的负面影响。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助于形成稳定的预期,减少意想不到的冲击。但是过分追求连续性和稳定性也限制了灵活应变的机动性。要说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哪位央行行长能比得上格林斯潘,他自2001年至2003年连续减息13次,并将低利率保持到2004年年中。他因此在当时赢得了全球赞誉,但在今天却背上了泡沫制造者的恶名。
问题在哪里?就在于货币政策必须具有前瞻性,因为它本身有滞后效应。因此,中国货币政策制定者不仅要考虑短期需要,更要考虑其长远影响,莫要酿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结果。
0 评论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