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2

银行坏账反弹:不必忧虑,但应警惕

上市银行的年报陆续公布,多数都在2008年大幅计提了坏账拨备,对于不良贷款反弹压力的关注又突然增强。此前,银监会已经把监管目标从“双降”改为了“双控”,更有消息指出将要大幅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到150%。笔者认为,对于可能出现的坏账反弹不必过于忧虑,但应当提高警惕,早做应对。

准确判断信贷风险需要首先区分两种含义的不良贷款。一种是财务报告上不良贷款的账面余额,是对当时银行潜在风险的计量,需要不断跟踪并采取多种方式回收直至最后计入损益。另一种是当期未经核销和转让的银行在经营期间实际发生的累计坏账,与经济周期和银行的经营状况变化关系更为密切。坏账核销之后,还可以进入不良资产市场以最终消化损失和风险。

银监会数据显示,2008年底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实现了大幅下降,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下降,实际关键在于农行剥离约8000亿元坏账的影响,而年报显示,建行、中行、交行三大行的不良贷款余额都在上升,再剔除银行核销、标售坏账的因素,第二种含义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上升。

国内外经验表明,经济增长和不良贷款有相关性,也有滞后期。贷款五级分类所依据的逾期时间一般是一个季度,中国经济在2008年第四季度增长率才出现大的下滑和企业经营效益的恶化,所以新增不良贷款可能只是初步的。目前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对实体经济影响深远,更为严峻的考验是,从外需转向内需的经济结构调整恐非一日之功,经济放缓程度和持续时间还难以预料。相应的,信贷风险会随着经济衰退的加深而逐步暴露。

对不良贷款回升的风险,笔者认为不必过于忧虑,需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我国现在的银行体系要远比改制之前稳健,而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也远超以前,首要的应当是协调“保增长、扩内需、促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和金融风险防控目标,强化政策的一致性,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保经济增长的手段很大程度上借助于信贷的投放,而对于银行而言,防范信贷风险目标和保经济增长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有冲突的地方。紧缩环境下,控制信贷发放在微观上是在控制信用风险,在宏观上则可能加剧经济衰退,导致更大的风险;放松信贷则必然意味着信贷条件放松,坏账率上升。既然不良贷款回升的严重程度在于经济下行的深度和长度,如果能以短期坏账率上升换取经济的快速复苏和稳定增长,以避免更大规模坏账的出现,那么就是可取的,因为保增长也是保长期的贷款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应当继续完善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机制,而不应过多干预其自主决策。通过在商业银行间形成一种竞争关系,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不仅可以巩固银行改制成果,也能使得银行出于竞争的需要积极寻找潜在的优质客户、主动扩大放贷规模,这样才能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从保增长的大局出发,允许一定的坏账成本,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要采取适当的对策,以同时达到保增长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目标。

首先,适当放宽银行坏账核销和打折转让的限制,增强银行的自主性,使其可以通过自身处置和竞价转让等方式及时有效地消化坏账,以流量行为化解存量风险。其次,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拓展银行的收益空间。第三,培育不良资产市场,完善不良资产的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

0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