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30

人民币正隐然成各方认可的结算货币甚至储备货币

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深化,区域性货币的使用已成为对抗危机、增进贸易的重要手段。为了应对美元等硬通货的短缺与波动,在东亚、中亚甚至南美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币正在隐然成为各方认可的结算货币甚至储备货币。

据3月30日出版的《财经》杂志报导,2008年12月12日,中国央行与韩国央行签署了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互换框架协议。2009年1月20日,央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了规模为2000亿元的货币互换正式协议;2月8日,与马来西亚央行签署了规模为800亿元的双边本币互换正式协议;3月11日,与白俄罗斯国家银行签署规模为200亿元的双边本币互换正式协议;3月24日,与印尼央行也签署了规模为1000亿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此外,还有多家外国央行向中国表示了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意愿。

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是一种创新形式,其运作机制是,央行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进口的商品,藉以减轻因美元流动性缺乏带来的贸易融资萎缩。

《财经》经济学家、广东金融学院教授陆磊认为,货币互换表面上看是一种央行间对等的货币相互拆借,但事实上多为外国央行借入人民币用于与中国间的贸易结算、储备之用,而中国央行持有的外币更多的是一种质押性质,因而这事实上是人民币扩大了在地区范围内的流通程度。这一机制发生的前提在于,各国和地区对于人民币信心的增强。

"作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的美元从流动性过剩到紧缺,出现了借贷困难和汇率风险,因此区域内自然产生了本币互换贸易结算的需求,这并不是中国可以靠自行制定战略就能推动出来的。"中国人民银行一位副司长如是解释,"货币互换规模的发展,并不是以谁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

"国外的央行都是主动来找我们的,说明它们对人民币有了较大的需求。"说起一系列双边本币互换安排的缘起,上述央行人士如是表示。

当然,中国央行对于交易夥伴亦有自身考虑,"从实际情况看,主要是选择周边经济体,特别是经贸往来密切的经济体,比如选择韩国,就是因为中国是其第一大贸易夥伴国,虽然韩国也需要美元,但是签署本币互换可以用于贸易融资。"前述央行人士如是说。至于如何确定本币互换额度,"主要是根据双方贸易和投资的需求,但现在最高没有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的互换协议。"

在业内专家看来,以金融危机为契机的国家间货币互换和推动人民币的结算功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事实上,在签署双边本币互换的同时,中国也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在探讨双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可能会逐渐使用,而且推广开来。

《财经》记者获悉,关于开展人民币结算的试点方案,中央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完毕。经国务院批准以後,将尽早在长三角、广东对港澳,广西对东盟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试点。对此,一位央行官员表示,长期以来,中国在边贸本币结算方面已经有很成熟的经验。

0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