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2

分析:当前危机源于贷款过度 增加举债恐非良策

美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计划,期望重振停滞不前的金融体系.然而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挥之不去:这场始于贷款过度的危机,能靠增加举债来解决吗?

经济学家给出的典型答案是有保留的否定:"不能,增加信贷无法解决问题.但是政府应该竭尽所能让银行恢复放贷,以避免经济恶化."

而华盛顿则在喋喋不休地谈论,他们对通过举债恢复经济寄予厚望.

最近一个重弹此调的是美国财长盖特纳.他和许多人一样,把信贷视为经济的命脉,认为没有了信贷,那就只能和复苏的希望说再见.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FED)主席伯南克为央行向金融机构提供大规模帮助的做法进行辩护,其理由是:"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虽然令人不快,但似乎是无法避免的.我们的经济体系严重依赖信贷的自由流动."

持反对观点的人争辩说,这种方法过于复杂,而问题本身要简单得多."我们需要的是工作和稳定的收入,不是信贷,"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中心的研究主管Randall Wray说.

**都是证券化惹的祸?**

当然,决策者才不是这样想的.

事实上,财政部经济救援计划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以恢复证券化为目的.从房地产和汽车贷款,到信用卡和学生贷款,任何东西都可以通过证券化过程打包成债券,然後在次级市场上出售.

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繁荣期,证券化创造了惊人奇迹,促使资本迅速积累,支撑借贷活动大幅增加.然而曲终人散,许多投资者却在苦苦寻找交易对手,赫然发现这些金融"创新"产品极难估值.

鉴于这段历史,Wray认为,资产支持债券是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必须把证券化扫地出门,回头去找传统的银行信贷员和保险公司."

这并不是说,政府的政策在改善危机带来的经济环境方面没有什麽作用.

实际上,专家们普遍认同,危机发生时公共部门必须扮演更吃重的角色,以确保潜在的经济成长势头不会戛然而止.

但许多人相信,政府最好能够在财政层面上强化自己的作用,施行能够直接促进就业的政策,而不要冀望信贷流动所带来的好处最後能够一点一点地渗入到就业市场.

救助银行的成本也许太昂贵了.高盛估计,美联储要有效扭转下滑局面,资产负债表将不得不扩大到令人咋舌的10万亿美元,这是现有水准的五倍多,更比危机前多了十倍.

美联储周三宣布将开始直接购买美国公债,为1960年代以来首次采取此种举措.他们同时还大大增加对抵押支持证券(MBS)和机构债的购买.

**鼓励消费**

谨慎放贷是件好事.如果贷款人减少放贷,那是因为与动荡环境有关的风险暗示他应该这样做.

"实话说,并非所有经济体的运转都基于信贷.在一个合理的经济体中,刺激支出和投资的动力并不是信贷,而是收入和储蓄,"Euro Pacific Capital总裁Peter Schiff说.

"美国家庭必须改变目前依靠贷款来支应日常所需的习惯,这是很不可取的."

而支持证券化的人则认为,证券化就像一个婴儿,也许有点被宠坏了,但绝不应该和洗澡水一起被泼掉,采取更简化,更透明的方式就行.

"证券化本身并没有什麽错,"罗格斯大学经济学教授Eugene White说,"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是因为发展出新颖奇特的金融衍生品,而这些金融产品的最终所有者却全然不了解标的资产的情况."

然而,在风险厌恶情绪弥漫的当今世界,是否还有人对这种债券感兴趣仍有待观察.这种系统在时代的考验面前落得惨败下场,如果有人认为这个系统还能用,就要拿出证据来.

更何况,即便这种贷款产品重返市场,但当前危机已让消费者如此戒慎恐惧,他们在很长时期内也许都不愿再接受新贷款,而说不定这是明智的.

答案就在经济学的入门课程里:供给与需求.究其核心,当前经济的溃败就是供应过剩的问题:房屋,汽车,塑料玩具以及债券本身莫不如此.调整供应过剩局面需要时间,很长的时间.

"我们目前所经历的,是一次罕见的信贷崩溃,"美银证券-美林首席北美经济分析师David Rosenberg说,"用引导需求的政策来对付这样的困局,将是极其艰难的."

0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