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看上去真的很美吗?
中国商务部16日发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大大简化企业对外投资核准程序,以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这个办法将大部分境外投资的核准权限下放到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商务部只保留对少数重大境外投资的核准权限。可以预计的是,一些早就跃跃欲试想在国际舞台上一展身手的企业肯定对此欢呼雀跃,积极响应。
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做后盾或者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匆忙登场,中国企业有可能会发现自己在炫目的聚光灯下踏进陷阱。
诚然,与前两年资产泡沫急剧膨胀的时候一些企业高调"走出去"相比,现在的时机无疑要有利得多。各国经济低迷,企业活动减少,资源价格低廉,可以大大降低中国企业在海外建厂、并购等成本。商务部在此时推出这个管理办法,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对于目前全球形势的判断,即现在是"抄底"的好时机。
此外,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或许是应对外需萎缩、出口疲软的途径之一。将企业活动转移到国外,直接面对国外市场,既可以避开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同时可以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
不过,"国际化"虽然看起来很美,真正做到却绝非易事。并不是说企业找到投资对象把钱花出去就算成功了,企业真正的"国际化"不仅面临政治上的障碍,还需要经过文化、管理和消费理念等方面的艰难整合。
中国早就提出了"走出去"的口号,一些企业也勇于实践,走向了世界。但是除了海尔等为数不多的公司之外,大多数企业或者一开始就陷入困境,或者只享受了短暂的风光。中海油竞购优尼科遭美国国会封杀,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之后几年整合仍未完成,上汽与双龙最后对簿公堂,中铝入股力拓面临澳大利亚政府的安全审查。
中国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也就是二三十年的事情。初生牛犊不怕虎固然让人赞赏,但光有胆量是不够的。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日前的人大会讨论中向企业代表抛出一串问题,并有感而发地表示,"如果不能知己知彼,这种信心会让我害怕。"
在国际化方面,华为公司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目前公司的国际市场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七成多。华为公司前发言人、独立品牌顾问付军见证了公司的国际化历程,他在采访中说,在华为拓展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公司抵制住了进行大型并购的诱惑,只是在网络泡沫破裂后并购了硅谷的几家小公司,原因就在于华为拥有核心技术,没必要四处并购。他说,关键是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商业模式来选择相应的国际化战略。
"走出去"很光彩,但风险也很大。中国企业在决定是否"走出去"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冲动是魔鬼。
0 评论 :
发表评论